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构建低碳循环的未来农业产业
发布时间:2025-05-31 00:23:30| 浏览次数:
在当前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亟需向绿色转型迈进。正如那句富有哲理的谚语所言:“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延迟。”这不仅是对农事时节的提醒,更是对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引。在中国,以青岛的农技人员为例,他们如今在田地里推广新型环保地膜,帮助一垄垄的土豆穿上环保的新衣;在河南滑县,植保无人机与滴灌带的推广使水肥能直接精准送达麦苗的根部,将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提升至30%以上;在广东河源,曾被视为杂草的固氮植物紫云英,经过翻耕还田后,不但归还了土壤营养,也成就了生态绿肥。时下,各地推进绿色农业的景象,正深入人心,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农业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也是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为此,我国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划了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的农业产业体系,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构建起这一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同时,农业强国的建设规划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出台,更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部署。政策引导的加强,凸显了加快农业全环节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相关部门积极实施化肥减量化行动、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也大幅提升了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推广。
在支持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助推下,我国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持续减少,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水平。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超过了4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覆盖率已达90%以上。经过一系列有效的举措,畜禽粪污、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也分别超过78%和88%,农膜的处置率更是达到了80%。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对于资源保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网护、粮食安全和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来说,意义重大。由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改善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为目标,将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作为农业发展的基准,统筹推进生产与生态的和谐。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的退化,我国自2020年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计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网划。保护性耕作强调在不翻耕或少翻耕土壤,并保持地表秸秆覆盖的条件下进行播种。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问题。如今,在东北地区的适宜区域,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主流耕作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农业的增产和环保目标得以兼顾。
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代先进的农业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育种和微生物技术等,正在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它们不仅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更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生态农业的未来,充满了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可能性。
为了发挥新型农业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强化目标导向与应用驱动。一方面,要聚焦于优质品种的培育、土壤修复、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增加科研投入,研发适合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的小型、低成本且易操作的新技术与设备。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引导农民学习使用这些新技术,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收益,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当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并不只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耕地红线、面源污染的源头管理、禁渔禁牧等刚性政策约束同样不可或缺。在实现发展方式的长远转变时,也必须增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增产与增效、生产与生态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走上质量与绿色发展兼顾的道路。
释放农业的生态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延伸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顺应绿色消费的潮流,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绿色产品加工及文化休闲产业,可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浙江安吉,当地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试点,让“空气”也能为村民带来收益。这一切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广大农民纳入生态农业的受益者,让他们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才能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更多的动力与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