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williamhill)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崇明沃土二十年:绿水青山生“金”记

发布时间:2025-08-16 05:38:35| 浏览次数:

  “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调研,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

  时光为证,山水作答。二十年过去,乡村旧貌换新颜,生态农业结硕果。作为上海市最大的农村地区,通过系统性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创新,崇明已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核心保障区。从传统农业孤岛跃升为生态标杆,崇明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选择生态立岛,发展绿色农业,并非一蹴而就。“生态岛建设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开创性事业。”崇明区委书记缪京曾这样表示。纵使前无来者,但敢想、敢干、敢闯的崇明人民依然勇于迈出第一步。垦拓精神根植血脉之中,广袤农田蕴含无限可能。

  智者见于未萌。尚未破土、包含基因密码的“种子”,正是崇明立足自身优势,推进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招。专注研磨种源“芯片”,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崇明思考在前、谋划在前、实施在前。

  以清水蟹为例,“崇明1号”是崇明区与上海海洋大学持续深化合作,在“江海21”的基础上联手研发的河蟹良种,其特点是腿长,相比其他蟹苗,长势更快、产量更高、规格更大。无独有偶,上海六骥元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崇明白山羊建立基因库,并与羊场合作成立种羊研究中心,借助先进的繁殖技术,实现优质崇明白山羊的扩繁。一只蟹、一只羊的“筛选培育”,体现了崇明农业敢于自我革新、精益求精的发展态度。

崇明沃土二十年:绿水青山生“金”记(图1)

  从高远处谋划,在细微处着手。依托长三角农业硅谷生物农业企业,崇明对日常使用的肥料进行创新研发。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基于全球领先的D2P蛋白制造技术,在崇研究开发富含蛋白质、核苷酸、氨基酸、单糖、维生素等有机质的新型有机肥料。以青菜、鸡毛菜、杭白菜等绿叶菜品种为例,崇明多家蔬菜基地在威廉希尔增施蛋白质营养液后,能够实现平均增产20%以上。随着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向纵深推进,崇明这片“沃土”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统筹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崇明集聚农业科创力量,规划“一核一带两区”的总体布局,深耕细分赛道,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截至目前,长三角农业硅谷累计对接各类企业及机构125家,其中注册企业59家,合作型企业46家,13家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并提供专业服务方案,7家科研院所建立联盟或形成合作意向,“科研—孵化—产业—金融”的闭环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生态始终摆在第一位,绿色管控“崇明模式”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近年来,崇明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地产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目前,全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占比超9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连续全国第一。

  无人化、物联网、云计算……随着新技术加速涌现,智慧农业大显身手,越来越多新科技被应用于崇明农业生产中。今年,崇明区正推进4700亩“无人农场”创建,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机作业订单服务,探索农机“滴滴打车”模式,保障“三夏”农机作业平稳有序,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以上。

  好的农产品,遵循自然、符合时节。一个“鲜”字,便是崇明农业的“金字招牌”。清晨,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保留着原汁原味,经采收后运往市区,既美味又健康,非常受市民欢迎。想要达到“新鲜”,背后是“产、加、运、储、销”全链条。为此,全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新鲜度、附加值和竞争力。

  良好的产业服务供应链体系,更好整合三岛农业集团优势资源,实现了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例如,蔬菜集团对接上海市供销系统开展社区直供,米业集团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河蟹、白山羊集团构建专业养殖-销售链条。如此一来,既保障了产品质量标准,又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了运营成本,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为崇明生态循环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崇明沃土二十年:绿水青山生“金”记(图2)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舟共济”是顺应时势的好选择。近年来,崇明区推出“优农三兄弟”区域公用品牌,整合三岛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了统一、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优质农产品持续“走出去”,让更多消费者爱上“崇明味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十年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崇明乡村不断革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敢想敢做的优秀代表。如黄春,从贩卖长江蟹苗到本土“蟹王”,他带着故乡的基因远行,后又反哺故乡,带领父老乡亲养崇明好蟹。恰似一只洄游的中华绒螯蟹,他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乡村,世界级生态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近年来,崇明大力发展“家门口产业”,聚焦白山羊、苦草、菌菇、藏红花等产业,逐步构建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机制,有效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如绿华镇绿园村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方式深耕柑橘产业,创新开发沉浸式农旅体验,实现产业附加值翻倍增长。

  乡村人民富起来,便会产生对美的追求。竖新镇明强村的80年代老供销社摇身一变,成了集茶咖体验、书籍售卖、老物件展示为一体的复合红色文化空间;庙镇南横引河岸边,515咖啡店人气火爆,运动达人在湖上划起浆板;中兴镇富圩村,年轻人专程从市区来此,深入密林之间,架起“长枪短炮”观察飞鸟……崇明的生态绿色之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独一无二且弥足珍贵。

崇明沃土二十年:绿水青山生“金”记(图3)

  咖啡馆、茶馆、美术馆,乡村建了新场所;观鸟、垂钓、观星,乡村办了新活动;都市游客、外国友人、科研人员,乡村来了新面孔。有人气、有活动、有场地,乡村自然而然得以振兴。最近来崇明的人直呼——这里变得“陌生”又“时尚”。

  “看到如此兴旺的乡村,我们老一辈人很欣慰。”曾带领村民围垦的陈家镇瀛东村老书记陆文忠,如今成了村史馆的资深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故事。辛勤地劳动,诗意地栖居。万千崇明人前赴后继,见证了崇明的沧桑变化,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何以崇明,何以巨变?时间再拨回2007年4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崇明调研,他对一起调研的同志说:“这一路走来,我对崇明岛有了深刻的印象,崇明的发展理念很好。要按照建设生态岛的思路,认认真真做下去,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不要动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以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念兹在兹。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崇明在生态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继往开来、步履不停,我们将继续发展创新,在广阔农村描绘和谐画卷。

崇明沃土二十年:绿水青山生“金”记(图4)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