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压力反推中日韩农业合作深化
发布时间:2025-08-14 10:57:33| 浏览次数:
8月11日,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仁川成功举行。这条看似平常的新闻,却在三国的经济界、新闻界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引发不小反响。一叶知秋,这充分表明,获得中日韩三国官方与民间普遍认可的“中日韩合作机制”正驶入务实协调与深化合作的新阶段。此次会议的意义尤为深远。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基,农业合作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部分。同时,农畜水产品的进出口在中日韩三国的对外贸易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三国在生产、深加工、销售、物流等农业产业链条上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合则互利,斗则互损”的道理不言而喻。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贸易霸凌行为频发的背景下,三国面临着共同的现实挑战:如何切实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如何实现农产品进出口渠道的多元化?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域外大国的关税压力,维护自身农业利益,成为中日韩三国的必然选择。
本次会议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如签署的联合公报与达成的共识,不仅为三国构建了农业合作的新格局,也为促进区域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为世界农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合作范本。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国际社会亟需在联合国框架下探索有效解决方案,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中日韩合作机制作为东亚地区唯一机构健全且有效运转的次区域合作组织,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以部长级会议和数十个工作层机制为支撑,基础稳固。它与东盟国家的“10+3”框架共同构成了亚太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农业合作正是该框架内经济协作的基石。尽管2024年10月曾以线上形式举行过第二十四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农林部长会议,引发国际关注,但本次中日韩三国农业部长会议聚焦各国农业发展遭遇的具体现实问题,讨论更具务实性和针对性。
当前,气候危机加剧、跨境动植物疫病传播风险、全球供应链不稳定等复杂因素叠加,对农业构成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挑战。此次会议围绕粮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可持续农业、乡村振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以及全球农业协作等六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寻求对策。三国携手应对挑战的模式,为全球农业走出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参考。相较于高科技、工业制品以及能源矿产的国际贸易,农产品贸易额或许较小,但其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影响力却不容低估。不同于部分西方工业国对本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日韩均面临着耕地、草原资源相对有限的问题,保护本威廉希尔国农业免受进口冲击是共同诉求。美国近年来推行的新关税政策与贸易单边主义,对日韩造成的压力尤为沉重,然而,这种外部压力也反向推动了中日韩三国农业合作的深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一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于2018年11月在北京召开,时隔近7年才得以重启。除了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客观影响外,美国对于中日韩深化任何领域合作的阻挠心态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美国持续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针对特定产业的打压迫使日韩反思过度依赖单一盟友的风险。这更凸显了在当前环境下,三方在后续合作中展现更大诚意与政治智慧的必要性。鉴于保护本国农业的战略重要性,这也使得三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潜力更大,也更具突破威廉希尔性。中日韩农业合作的深化与引领作用,不仅将带动区域乃至全球性的农业合作浪潮,也将有力制约美国在全球贸易中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实施霸凌行径的空间。
今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中日韩合作在重重压力之下,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三边合作的紧迫性与战略必要性空前凸显。本次农业部长会议的成功举行,正是三国在压力下把握新机遇、展现合作必要性的一个生动注脚,中日韩三国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共同难题,在粮食增产、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有着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切实需求。中日韩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农业文明的传承者,在应对共同挑战中深化合作,不仅关乎自身福祉,也承载着为区域乃至全球提供稳定与繁荣的公共产品的责任。(作者是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