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推广可降解地膜让耕地更“绿”更持续
发布时间:2025-08-14 02:36:07| 浏览次数:
8月11日,记者来到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只见绿油油的农田里一片生机盎然。种植大户庞太平正俯身穿梭在田垄间,专注地检查着地膜的情况。他轻轻拨开泥土,眼中满是惊喜——使用仅几个月的可降解地膜,地下部分已悄然化作“麻布状”,仿佛为耕地撑起了一张“绿色保护伞”。
“瞧,土里的地膜已经开始分解啦。等秋天把地翻入土壤后,借助地里的微生物和湿度,大概两个月就能全部分解得干干净净。”庞太平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指着田垄,脸上洋溢着对可降解地膜的赞许笑容。
可降解地膜,作为现代农业领域的一项创新成果,是一种用于地面覆盖的薄膜。它通常由生物基材料或者能在土壤环境中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精心制成。这种地膜在使用后的一定时间内,能够自然降解为水、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塑料地膜残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为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带来希望。
“今年已经是我使用可降解地膜的第三年了,作物长势和用普通地膜时相比,完全没区别,保护作用一样杠杠的。”庞太平满脸笑意,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自己的使用体验,“不管是增温保墒、促进出苗,还是抑制杂草,效果都特别好。它既实用又环保,确实值得大力推广,我也真心建议农民朋友多使用可降解地膜。”
乌拉特前旗使用地膜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40多年之久。曾经,地膜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促进了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然而,随着威廉希尔官方网站时间的推移,地膜残留问题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那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碎片就像一道道“枷锁”,影响了作物出苗、生长,进而损害了农民的收威廉希尔官方网站益,也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伤痕累累”。
如今,国家已经出台了强制标准,大力推广0.01毫米加厚地膜及可降解地膜。这一举措的核心目的就是降低地膜残留,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2023年开始,我们就在全苏木吹响了推广可降解地膜的号角,当时共推广使用2万余亩,种植户的反响相当不错。今年,推广面积更是增加到了3.4万亩,种植户的积极性也很高,就像一股绿色浪潮在苏木的大地上涌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副苏木达杨飞介绍道,“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和引导,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示范讲解,就是希望种植户能更多地使用可降解地膜,从根本上保护我们的土地,让子孙后代都能拥有肥沃的耕地。”
乌拉特前旗推广可降解地膜项目已经持续了3年,这是一场守护耕地的持久战。项目区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工作基础,针对适宜的作物和栽培模式,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有序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推广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把关,精心选用质量合格、诱导期适宜、当年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同时不断优化农艺措施和技术模式,避免地膜过早降解,确保其发挥最佳效果。
“2025年,全旗推广加厚地膜40万亩,可降解地膜10万亩,目前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农牧民的认可度也很高。在地膜回收方面,我旗采取了‘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模式,今年已经有12家社会化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到回收工作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环保合力。”乌拉特前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治洲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可降解地膜的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农牧民的环保意识,净化耕地环境,为全旗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坚实的支撑,让土地永远焕发勃勃生机。”(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实习生 常浩琳)
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火炬传递环节,作为全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代表,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姚志军作为首棒火炬手率先步入会场,引来全场阵阵欢呼。 “作为村书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是使命。…
8月12日,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走近边境旗县科技主题教育项目“科学小院士”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开营,来自全区20个边境旗县以及呼和浩特市的200余名中小学师生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承办,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边境旗县师生搭建科学探究、技术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