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williamhill)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向盐碱地出发山农师生用青春力量唤醒黄河湾的生命力——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助力东营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3 01:48:33|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三角洲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部署,2025年暑假,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黄河湾·青春绿”盐碱地改良团队在山东省盐碱地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诸葛玉平教授的指导下,赴东营市五个区县31个盐碱地集中区,分批次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80余名师生组成,聚焦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地适种”、“改种适地”和科普教育三大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向盐碱地出发山农师生用青春力量唤醒黄河湾的生命力——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助力东营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图1)

  东营盐碱地因高盐碱、低肥力等特性,土壤表层盐分聚集,在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村内东部土地盐碱问题突出,pH值普遍超过8.5,电导率高达16.35mS/cm,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团队成员通过实地采样分析,精准掌握土壤盐碱度、酸碱度等数据,运用物理改良、化学改良与生物改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逐步改善土壤结威廉希尔构。团队协助研究生创新搭建“改地-试种-监测”闭环:改良后划分试验田,试种首蓿、田菁等耐盐碱作物,同步运用无人机遥感、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与土壤指标变化,为盐碱地“披绿生金”奠定基础。

向盐碱地出发山农师生用青春力量唤醒黄河湾的生命力——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助力东营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图2)

  立足东营自然条件,团队在调研中聚焦“品种筛选-本土化适配-模式创新”,破解“地适种难”困境。走访唐家村、王署埠村等26个村庄,完成了137份土壤样本的数据分析,了解20余种耐盐碱作物,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与研究生团队在实验室重点测试大豆、高粱、藜麦等作物的耐盐性。针对表现突出的品种,团队联合当地农业部门、合作社,在盐碱地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基地,配套滴灌、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一地多产、一季多收”,为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样本”。

向盐碱地出发山农师生用青春力量唤醒黄河湾的生命力——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助力东营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图3)

  盐碱地治理,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兴”。团队成员走进东营乡村小学,开展“黄河与盐碱地的奇妙课堂”科普活动。以动画演示、趣味实验、田间实践为载体,向孩子们讲解黄河三角洲形威廉希尔成、盐碱地成因及治理意义,亲手教孩子们种植耐盐碱植物,让“科技兴农”种子扎根童心。课堂上,孩子们围绕“盐碱地还能种出啥”“无人机咋给庄稼看病”等问题踊跃提问,团队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解答,激发青少年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探索欲。活动同步组建“盐碱地小讲师”队伍,鼓励孩子们向家人、朋友讲述黄河和盐碱地知识,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土地”的辐射效应。

向盐碱地出发山农师生用青春力量唤醒黄河湾的生命力——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助力东营盐碱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图4)

  实践途中,团队成员深刻领悟“科技赋能盐碱地,青春扎根黄河湾”的使命价值。从实验室数据到田间成果,从改良土壤到培育希望,每一步都凝聚着农科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此次实践也是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行走的思政课”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团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将红色基因寻访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持续深化实践,为东营盐碱地治理贡献更多“山农智慧”,让青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征程中熠熠生辉,推动盐碱地“从治理到致富”的转型升级,书写新时代农科学子的青春答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