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顺利结项搭建绿色供应链桥梁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
发布时间:2025-08-02 11:31:47| 浏览次数:
7月30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推进生鲜农产品可持续种植发展合作论坛暨‘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结项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标志着由欧盟“转型亚洲”计划支持的“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历经三年半,画上了阶段性总结的句号。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近百位嘉宾出席会议,全面回顾项目成果,深入探讨中小农户能力建设、绿色流通工具推广、标准共建与行业协作的路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代表项目执行方致辞表示,连锁企业作为连接城乡、贯通产销的关键桥梁,正日益成为推动绿色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行业正面临从效率驱动向责任驱动的深刻转型,而生鲜流通正是其中最具挑战,也最具潜力的关键一环。
彭建真表示,生鲜商品损耗高、链条长、效率低,是制约农业增效与消费升级的瓶颈环节。基于这一共识,协会于三年半前联合合作伙伴发起该项目,搭建起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推动、企业参与、科研支撑的多方协作平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流通路径。
他强调,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几项技术任务,更重要的是促成了跨界协作与行业共识的建立。通过协会与执行伙伴的共同努力,项目有效打通了供需两端、连接了政策与市场,也推动了企业角色从“消费升级的引领者”向“绿色转型的协作者”转变。
“一个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会一蹴而就。但正因为这项事业如此重要,更值得我们在座每一个人长期投入、久久为功。”彭建真说。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两位专家,分别从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球粮食系统可持续转型的视角,带来了深入、前瞻的分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研究员以“从需求端反推供给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农业从“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型阶段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他表示,伴随人均GDP增长,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低碳、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对现有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他提出:“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国内高质量食品需求,就会引发‘消费外溢’,流通环节正是调节供需结构、引导健康消费的重要关口。”
他强调,应重视果蔬、水产品、乳制品等优质营养食品的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加强对食物消费结构的统计和监测,以支撑农业精准转型。他还表示,项目为果蔬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流通影响供给、标准倒逼生产”的重要路径,是推动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的关键探索。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创新专家董乐以线上形式分享了“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与粮食减损路径”的报告。他引用《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表示:2023年全球粮食损失率并未改善,尤其是果蔬类产品,损耗率极高,以大白菜为例,损耗率最高可达47.5%。据介绍,粮食减损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核心议题之一,而本项目通过推广标准化周转筐、提升农户能力、推动产销协同等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有效践行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自愿行为守则》的核心精神。他称赞项目“非常好地响应了全球守则要求,是中国在该领域的一个典范实践案例”,并建议将项目经验纳入粮农组织的全球技术平台,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智慧”。
在项目三方执行机构代表发言环节,项目协调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可持续消费推进部主任郭沁华发布了项目核心成果,全面回顾三年半来的探索与积累。据介绍,项目聚焦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与果蔬流通体系优化,围绕“标准制定、培训体系开发、周转筐推广”等核心目标,构建起一整套可落地、可评估、可推广的绿色农产品流通路径。项目期内,制定并发布了包括《果蔬类周转筐运营操作规范》在内的多份标准指南;搭建了培训体系,在全国22个省市区开展赋能培训,成功覆盖2000多家以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和超过10000名农户,促进了可持续种植理念在生产端的落地与传播;联合基地、流通和零售多方,推广果蔬周转筐进入流通链条,覆盖了60余家零售企业和120余家经销商,还完成了涉及行业操作指南开发、环境效益评估、政策研究等在内的系统工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部主任田芮丰就“标准化果蔬周转筐的推广应用”作专题汇报。他表示,项目启动初期,协会深入调研发现行业在周转筐使用中普遍存在包装成本高、果蔬保护不足、操作流程不统一、丢筐率高等问题。项目从使用指南开发、线上视频课程、企业试点和挂牌机制,到标准制定,系统推进了周转筐的普及,并于2024年升级为行业标准,涵盖载重、尺寸、物流兼容性等关键参数。同时,项目还推动周转筐在地标农产品中的协同应用,联合地方政府探索“以好筐带好品”的推广路径。周转筐虽小,但牵动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标准化与绿色转型,协会未来也将继续推动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及应用。
来自IVL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中国首席代表高思博士分享了项目期间开展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结果。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一次性包装,标准化周转筐在运输距离1000公里内的场景下可减少近50%的碳排放。项目累计推广的周转筐使用量611万,如果把周转筐替换一次性筐,以及周转筐运输减少的食物浪费等减碳效应叠加,减少的碳排放十分可观,充分展现了“绿色工具”在生鲜供应链中的减碳潜力与经济效益。
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慧从政策路径的角度进行总结。她表示,蔬果的生产流通面临化肥农药投入偏高、组织化程度不强、损耗率高、流通链长等典型问题,而本项目有效推动了农户培训、合作社赋能、标准融入采购体系、流通减损协作等关键环节。她呼吁将项目形成的培训机制与激励体系进一步嵌入地方政策工具箱,并建议构建“评价+采购协同+持续培训”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绿色转型的系统韧性。
在“项目实践故事”环节,三位来自地方推广站、农场与企业的代表讲述了他们与项目的深度合作经历:
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介绍,项目先后在宁夏蔬菜主产区——银川市和固原市举办多期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零售采购标准、品牌建设及电商供应链等主题进行现场授课与指导。通过“政府推动、项目赋能、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宁夏正积极探索构建绿色蔬菜生产体系的系统路径,推动区域蔬菜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云南石屏鸿润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媛分享了农场从传统种植向有机认证转型的探索历程。通过与项目参与企业喜茶的深度合作,鸿润农场获得了标准化生产与评价体系的培训与指导,成功评价为“推进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在此过程中,农场还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女性广泛参与杨梅种植、采摘、包装等环节,促进了就业与乡村融合发展。李媛表示:“项目带来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农场影响力与市场信任度的增强。”
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部总监黄建军在会上分享了企业参与项目的背景、实践与成效。他表示,乡村振兴是明康汇的核心战略,通过与协会合作,企业不仅借助项目资源完成了多场赋能培训,还将可持续理念扎根于农业实践一线。项目帮助企业在浙江淳安、丽水江根、临安高山产区以及四川广元等地推动了订单农业、绿色种植与采后保鲜等多项创新探索,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蔬果品质与流通效率。黄建军表示,蔬果提质增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明康汇将坚定推进产地建设与绿色采购协同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企业力量。
在首场圆桌论坛“推动中小农户与企业绿色能力共建”中,来自品牌企业、农资平台、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的代表围绕“培训如何转化为落地行动”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周慧博士主持。
项目专家、上海悦孜项目经理王海介绍,要实现培训的有效转化,关键是因地制宜、聚焦实际问题、接受阶段性进步,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以“可见的成果”带动农户模仿与跟进。
喜茶公共事务总经理张天莉分享了企业在参与绿色基地共建中的经验。喜茶围绕桑葚、葡萄、羽衣甘蓝等五大品类,推动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农残减控、全程可追溯和优质优价体系建设。
三个零蔬菜与农资农技事业群副总裁邹峰回顾了企业在农副产品标准化和可持续流通方面的转型历程。他表示,农副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项目阶段性的成果,更是行业必须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华则介绍了“农业资源台账”机制在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的作用。她介绍,通过掌握绿色发展先行区的资源分布、品种优势和生态底色,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优质农产品供给,也希望通过项目平台打通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新机制”为主题,聚焦标准化周转筐在农业供应链中的推广与价值。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供应链委员会总干事孙民仕主持对话,SPAR中国、山西优鲜先多歌、银座超市、路凯等四家企业代表深入交流实践经验与前瞻判断。
多位嘉宾表示,标准化周转筐正成为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效率、降低损耗、减少包装废弃物的重要抓手。
SPAR中国运营总监唐海滨分享了欧洲SPAR体系“产地直达货架”的一体化运作经验,强调“一次触碰”理念在国内亦具推广空间。在山东,SPAR门店60%的生鲜商品已通过周转筐流通,广东也达到了25%的使用比例。山西优鲜多歌供应链有限公司特渠部总经理杜智琦介绍,公司加入项目以来,通过在基地、物流中心、门店全链路推进标准化周转筐应用,显著降低了人工损耗与门店操作强度。银座冷链配送中心负责人李伟表示,借助标准筐和托盘系统,单车卸货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10分钟,白菜等生鲜品类的损耗率也从15%下降至5%以下。作为周转筐租赁与运营服务商,路凯(大中华)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池洁分享,当前中国排名前20的连锁超市中,已有95%使用了标准化生鲜筐。在成本方面,使用标准筐相较一次性包装可节约20%以上;在效率方面,从产地包装、仓库分拣到门店补货均有明显提升。
嘉宾们普遍认为,当前行业仍面临筐具丢失、责任不清、系统不健全等挑战。要实现标准筐的高效流转,需构建由零售商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完善回收流程与数据管理系统,并借助共享租赁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与周转。
展望未来,周转筐将在更多业态、更多产销区域得到推广,并有望推动生鲜零售标准化、效率化转型。
在会议最后阶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代表项目执行机构发表总结致辞。他回顾了项目三年半的推进过程,并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做出展望。
王洪涛表示,从项目启动初期的探索,到后期标准、培训、试点的系统推进,整个过程走得并不轻松,但每一步都踏实有力,各方共同推动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从理念走向现实。他特别感谢几十家合作伙伴在农业、流通、零售等不同领域的深度协作。
“项目结束,影响不止;试点有限,理念无界。”他强调,可持续不仅是生态责任,更是产业升级方向和效率与品质的提升方式。在机制尚未完全成威廉希尔官方网站熟、成本共担、多区域协作仍需突破的情况下,更需要后续投入和系统建设。
最后,他特别感谢了项目执行过程中付出大量努力的团队成员:“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流通体系优化只是一个小切口,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切口,才能真正撬动产业效率、生态价值与社会共识的深度连接。”
“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顺利结项,不仅是一次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更为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和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实践样本。三年半的探索证明,通过标准化工具、协同平台与培训机制的联动,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损耗、减少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效率。
站在新的起点上,项目所搭建的绿色供应链框架、形成的标准与模式,已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潜力,将持续影响更多区域与企业的实践。未来,伴随“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流通将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为全球粮食系统的可持续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次会议标志着“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阶段性结项,但其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将继续为行业提供宝贵经验。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绿色高效发展。(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