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哈尔滨为何如此重视农业?
发布时间:2025-07-27 00:21:07| 浏览次数:
◇凭借冰雪旅游出圈的文旅顶流城市“尔滨”,也是农业大市,在黑龙江,每六碗饭中有一碗来自哈尔滨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哈尔滨以“藏粮于技”的主动姿态,让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小块田”到“大粮仓”,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哈尔滨将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特色,以科技为犁、改革为耙,在广袤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大国粮仓”的丰收希望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秧苗在茁壮生长 (2024 年 8 月 27 日摄) 新华社发
众所周知,黑龙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每九碗饭中有一碗产自这里。鲜为人知的是,在黑龙江,每六碗饭里有一碗来自哈尔滨。
凭借冰雪旅游出圈的文旅顶流城市“尔滨”,也是农业大市。粮食播种面积多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240亿斤,粮食综合产能提升至300亿斤左右,以约占全省七分之一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省近六分之一的粮食。
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殷殷嘱托为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锚定了战略坐标。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于洪涛表示,哈尔滨对农业的重视,既是对“大国粮仓”责任的坚守,也是对区域发展规律的遵循。
五常大米广为人知,以“稻花香”为特色的长粒米享誉全国。作为哈尔滨下辖县级市的五常,三面环山,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50万亩,年产优质大米14亿斤。
谈及这片“宝地”,当地一家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赵维石如数家珍:五常位于黑龙江省最南端,地处第一积温带,光照充足。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肥力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营养。拉林河、牤牛河穿境而过,水源充足,地表水水温高于地下水,加上精育良种、精耕细作,铸就了五常大米“粒粒醇香”的美名。
经多年培育,五常大米已成为哈尔滨的亮丽名片,更是这座农业大市重视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地处东北平原核心区,黑土肥沃、江河纵横,夏季雨热同期,与粮食作物生长周期完美契合——哈尔滨的农业优势得天独厚。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单靠自然禀赋远远不够。哈尔滨以科技为犁,持续挖掘土地潜力,普及智慧农业。
盛夏时节,沃野千里,绿浪翻滚。哈尔滨市双城区久援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内,千亩玉米田郁郁葱葱。黑龙江省铧镒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理杜伟手持平板电脑,通过“四情”监测系统实时查看田间数据。不远处的库房里,植保无人机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开展精准追肥作业。
“去年秋天我们就打好了基础,灭茬、深翻、施有机肥,起了110厘米宽的大垄。今年这套大垄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密植,省工高效,玉米长得特别壮实。”杜伟介绍,示范区玉米预计亩产超100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超200元。
这样的智慧耕种场景在哈尔滨随处可见。依托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信息采集、环境因素监测等技术,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良种得到广泛推广。
据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市2万台农机作业智能监测终端构建起数字化农耕网络,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9%,科技赋能显著提升土地产出效率与种植效益。
在哈尔滨市方正县水稻单产提升绿色植保技术集成示范区,1200亩水稻示范田长势正盛。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赵云峰介绍,“绿色植保+生物菌剂+生长调节剂+健康营养剂”的综合应用,推动植保模式从治病、防病升级为“健身抗病”,水稻单产提升10%,化学农药使用量逐渐减少,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科技增粮之路,越来越多现代农业科技在田间地威廉希尔头“大显身手”。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桂榕说,从智慧农机作业到卫星遥感监测,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哈尔滨以“藏粮于技”的主动姿态,让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粮食增产基础上,哈尔滨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哈尔滨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水稻、玉米、大豆、肉类、乳品、禽蛋、蔬菜、山特产品等八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建完整产业链,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1138万亩。截至2024年底,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02家,实现营收1233.5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7.1%,推动产业链延伸集聚、价值链加速提升、供应链稳固畅通。
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延伸让“原字号”农产品价值倍增。秋林里道斯肉灌制品连续三年销售额两位数增长,大羅新牛肉肠、哈肉联零食红肠、秋林里道斯芝士肠等新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成为市场爆款。
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协作的同时,哈尔滨不断延展销售通路,农业附加值节节攀升。“巴彦玉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哈尔滨市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的农家小菜园里长势喜人。得益于“我在龙江有小园”云认养活动,这些玉米能直供3000公里外的深圳市民餐桌。
“我们的‘小园玉米’主打有机品质,种植端与巴彦、木兰、呼兰等区县的农家小菜园签下订单,销售端和深圳市坪山区乡村振兴促进会合作,打造定制农业。”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娟说,该模式带动菜园经济发展,让“冰城好物”实现优质优价。
搭上定制农业“快车”,农家小菜园成了“聚宝盆”。早在2018年,哈尔滨的定制农业就已成熟,涵盖认领、托管、会员、众筹等方式。除大米、玉米外,有机蔬菜、寒地小龙虾、雪花牛肉、蚕蜂等特色品类逐步加入定制行列,为冰城农业开辟了产销双赢的广阔天地。
品牌化是产业提升含金量的加速器。在“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五常大米”作为哈尔滨农业的金字招牌,以713.60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在五常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李云辉看来,以种子为基础形成农产品特色化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品牌价值跃升是产业增值的关键。
哈尔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引领打造了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尚志食用菌等30余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为进一步拓展市场,连续多年组织企业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销区,参加全国知名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博览会,同时创新开展寒地小龙虾发展大会、太阳岛企业家年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
从“论斤卖”到“按品销”,截至目前,哈尔滨已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35个、知名企业品牌196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741个、区域品牌近40个,已有72家企业的177款产品获批“黑土优品”标志授权,“冰城优品”依托省级平台完成与全国一线城市的产销对接,让黑土地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子”。
乘热气球俯瞰壮观稻田画;坐蒸汽小火车回味童年快乐;体验插秧、收割,感受农耕文化;在星空露营、篝火晚会中解锁“松弛感”假期……盛夏时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北大荒农垦集团闫家岗农场,稻田是生产基地,也是热门旅游打卡地。
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冰城农民吃上“旅游饭”。据统计,闫家岗农场目前已接待研学团、考察团超5000人次,成为展示哈尔滨现代农业的重要窗口。
产业兴则乡村兴。哈尔滨发展绿色农业、定制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方位深度释放农业价值。
驱车行驶在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映入眼帘的是集中连片、方正平整的广袤水田。几年前,这里还地块分散、池埂纵横。如今,“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破解了土地零散化、碎片化难题。
去年,龙王庙村成立龙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71户村民流转土地入社,千亩农田被划分为20亩大小的方格,池埂水渠占地面积缩减,单个格田面积增大,有效种植面积增加,大型农机得以高效作业。
“以前池子小,农机进地难、效率低、成本高,一天最多种30亩,现在一天轻松种植50亩。”合作社理事长郭洪友说,加上管水控肥科学调控,每亩增产近200斤,村民们尝到了水田提质增效的甜头。
从“小池改大池”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如何用有限耕地产更多粮食,是当前农业发展需要突破的课题。哈尔滨以强有力的政策导向,破解发展瓶颈、激活生产要素,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增产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2024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914万亩,较上年增加114万亩,有力促进粮食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哈尔滨还加强与北大荒集团合作,依托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加快土地流转,推广增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赋能规模种植,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画卷徐徐展开的同时,万亩高标准农田也不断“上新”。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大农机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卫星定位打垄、科学施用有机肥成为常态。
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介绍,这里的黑土层曾创下玉米亩产“吨粮”、大豆亩产500斤的纪录。当地邀请黑龙江省农科院指导,通过工程、农艺等综合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释放丰产潜能。
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项目支持下,哈尔滨始终将黑土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持续提高土地质量。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37.7万亩,累计达1240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显著提升。
从“小块田”到“大粮仓”,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哈尔滨将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特色,以科技为犁、改革为耙,在广袤黑土地上辛勤耕耘“大国粮仓”的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