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和实验室建在青山绿水间
发布时间:2025-07-05 17:38:14| 浏览次数:
茶叶是斯里兰卡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但茶叶种植过程中面临有害生物重发、频发、多发且农药利用率低、残留超标等问题。
2024年,由贵州大学牵头申报的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并立项建设后,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农药精准减量技术、茶园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体系、茶叶农药残留风险监测与控制技术,为当地茶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破解生态难题、赋能绿色发展。近年来,贵州高校围绕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任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中精准发力,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贵州生态既美丽又脆弱,贵州高校直面生态治理现实挑战,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为科学防治提供解决方案。
贵州杜鹃花生长面积大、景观独特。少有人知的是,省内一些杜鹃品种,已达到濒危等级。
仅分布于荔波县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的荔波杜鹃野外种群数量少、分布生境狭窄,在荔波县仅存80株左右的野生成熟植株。如何保护?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团队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携手,重点开展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建成就地保护小区1个、迁地保护示范点3个,授权无性繁殖技术的发明专利1项……多项举措,为其种群恢复和繁衍研究奠定基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让当地群众在农业实践中探索出了“鸭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同收”的模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为百姓提供重要的生存所需,又能防止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该系统面临破坏风险,迫切需要研究、保护。2007年起,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凯里学院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历时15年,围绕“稻鱼鸭系统”展开研究与实践,揭示了“稻—鱼—鸭”共生模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2011年,“稻—鱼—鸭”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如今,黔东南各地“稻-鱼-鸭”生态模式持续发展。今年,从江全县发展“稻-鱼-鸭”面积达12.9万亩。
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核心路径。贵州高校瞄准地方特色资源禀赋,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升级与新兴业态培育。
今年开春,凯里下司镇淑里村的蜂糖李基地遭遇冲击:刚到花期就遭遇低温阴雨,可能导致坐果率骤降50%。“保花保果!”贵州大学陈红教授团队及时来到果园,提出针对性补肥、打药方案。如今,当地蜂糖李已顺利上市。
蜂糖李是贵州本土选育的特色优势李品种,市场价高,在石漠化治理中也有突出作用。但蜂糖李长势旺、结果晚、坐果率低,尤其是近年来花期低温、高温、雨水、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导致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到蜂糖李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此,贵州大学陈红团队创新蜂糖李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蜂糖李品质提升技术,提出和构建了蜂糖李生态化栽培技术体系,目前在镇宁、惠水、凯里等多个产区推广应用10万余亩。
农业废弃物处理曾令各方头疼。在贵州深耕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处理领域4年的贵州宇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建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秸秆收储及运用体系,可实现年回收利用秸秆1.2万余吨,并拥有10万吨级有机肥生产线。但该企业负责人直言:“养殖粪污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仍是行业普遍痛点。”
今年6月,贵州民族大学与宇冠农业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将在前期合作基础上,共建研发平台,联合人才培养,围绕农业废弃物利用多个项目,在关键技术领域协同攻关,加速破解技术瓶颈。
校企合作,助推绿色产业升级。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涛泽表示,高校以科研积极回应产业需求,将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提供底气。
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提升是长治久安之本。贵州高校充分发挥知识传播中心优势,用公众听得懂、看得见、感受深的方式播撒绿色种子。
“精彩!”参观完凯里学院生态馆,龚先生直呼:不虚此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特色。近年来,凯里学院主动扛起科普重任,在生态馆创新构建“学科融合+数字化赋能+沉浸式体验”科普模式,集中展示黔东南生态资源、民族生态智慧与现代生命科学成果。
本土的古生物资源、昆虫资源、特色动植物资源、原始森林植被、稻作文化及特有畜禽资源……特色展陈模式与丰富资源受到各界特别是青少年欢迎,其打造的VR虚拟馆打破时空限制,近五年吸引国内外11000余人次参观,形成“学科支撑科普,科普反哺教学”良性循环。
请进来,走出去。针对贵州湿地珍稀脆弱、功能关键现状,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承担省内4个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体系建设任务,通过完善标牌导览系统,打造专业宣教内容,深入一线通过视频、展板、案例解析等形式,向公众讲透湿地保护重要性,激发自觉守护意识。
更广泛的共识正在形成。2024年底,《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库及科研实践项目》专题成果正式对外发布,项目包括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绿色生活共建共享等6个领域的创新成果。
“贵州及其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取得显著的成就,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课题承办方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表示,将持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高度。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