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食品子公司获注资以科技攻坚乳业种源核心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14 19:40:29| 浏览次数:
这种本能和定力,藏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深耕里,是盯着奶牛种群改良、解决奶牛种业关键技术制约问题的较真,是琢磨如何让优质乳更贴近农户与消费者需求的执着,更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把自身成长与产业升级绑在一起的自觉。
近日,(605179.SH)发布公告,为提升全资子公司浙江中星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星科技”)在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领域的科研及运营能力,公司拟引入浙江省政府主导设立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浙江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金”)为中星科技新股东。
中星科技注册资本将由3000万元增至1.5亿元,其中基金认购4500万元,认购7500万元。增资完成后,一鸣食品持股比例为70%,中星科技仍为控股子公司。
中国虽是乳业消费大国,但奶牛育种整体水平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高端冻精主要靠进口,优质母牛高度依赖国外引进,种业基础与世界前沿水平存在差距。
一鸣食品早在多年前就敏锐洞察到这一行业痛点。2011年、2022年,一鸣食品先后两次从澳大利亚引进谱系清晰的荷斯坦奶牛及娟珊奶牛,安置于温州泰顺、江苏常州等地的一鸣生态牧场,为后续的科研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种群。
然而,引种并非长久之计,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奶牛产奶量大幅下滑。如何让优良基因在南方“落地生根”,培育出适应本土环境的优质奶牛新品系,成为摆在中星科技面前的紧迫难题。
“南方地区在奶牛遗传改良领域存在‘种源依赖、技术滞后、适应性差’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传统引进牛种普遍存在适应性差、繁殖效率低、泌乳年限短等瓶颈。”中星科技董事长肖卫明表示,“要真正实现奶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奶牛种源,实现从‘依赖输入’到‘自主创新’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实验室应运而生,瞄准耐湿热、高繁殖、高产、长寿命奶牛新品系的选育方向,聚焦我国南方奶牛育种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以科技手段破解行业痛点,推动南方奶业科技自主化进程。”
2021年12月,经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由一鸣食品联合浙江大学、泰顺县人民政府,共同建立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中星科技负责运营。这一平台汇聚了多方力量,开启了南方奶牛养殖的创新探索之路。
依托一鸣食品旗下温州泰顺一鸣牧场,实验室充分利用牧场现有高产奶牛资源,采取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并结合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对后备母牛和泌乳牛进行检测和遗传评估,将高产奶牛做超数排卵处理作为卵子“供体”。同时,选用全球优秀公牛冻精进行平衡育种,筛选低产奶牛作为胚胎移植受体群,并通过胚胎植入前发育潜力预测评估体系的建立,实现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的高效产业化应用。
科研从来不是坦途,尤其在遗传改良和乳品质提升这样的系统工程中,更需要耐心、细致和持续攻坚。让肖卫明印象最深的,是在开展体内胚胎生产技术攻关过程中,初期胚胎可用率低、技术重复性差,严重制约了规模化推广。“为此,团队夜以继日地优化操作流程,反复试验每一个技术环节,从参数控制到配种窗口,从胚胎评估标准到冻存方式,每一个技术节点都精益求精。最终,我们将头均可用胚数量从4枚提升至7枚,并稳定实现‘人工输胚,双胚一犊’的高成功率。”
和食品行业未来的竞争,就是科技与创新的竞争,是新质生产力的较量。而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也绝不是闭门造车。
一鸣食品在胚胎产业化和数智育种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打破高端奶牛核心种源瓶颈提供了实质性支撑。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突围,更是全行业的破局之光。
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是引领南方奶牛种业高质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产业布局的需要。一鸣牧场现有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两大品种,高产核心群占比10%,头均产奶量达12吨,长寿牛群平均生产寿命大于3胎,通过此次奶牛遗传改良技术,结合基因筛选和种群迭代,为培育出头均产奶量达13吨生产寿命大于5胎的新种群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一鸣食品正组建一批高质量的高产核心群,立足浙江省,面向自有牧场及中国南方市场进行种质输出和良种扩繁,推动南方牧场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助力奶业振兴。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育种平台,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已实现30TB数据积累与数百万条表型信息沉淀,正在推动建立中国特色奶牛种质评估与精准选育体系。基于长期努力,培育出耐湿热、高产、长寿命的威廉希尔奶牛品系,构建出适用于南方环境的系统化育种路径,是中星科技正在推进的奋斗目标。未来,我国奶牛遗传育种将在“南方作战”中拥有自己的战略利器。
“这一成果的价值不止于生产性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种源的本土可控,逐步降低对国外牛种的依赖。”肖卫明说,对国外牛种的依赖,目前已在试验种群中显现效果,规模化应用仍需一定时间。在国际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掌握了育种核心技术主导权,谁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我们正以实际成果推动本土奶牛种业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迈进。”
区别于其他乳企,除自建牧场、自有冷链运输,自主生产乳制品以外,一鸣食品旗下的乳品多在自家线下店和加盟店售卖。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端口,使得科研创新和数字化建设在一鸣食品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数字化物联网,每天有500多吨鲜奶以最快速度送达消费者手中。
在细分领域,酸奶作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类,长期以来在菌种技术上被国外企业垄断。核心菌种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还限制了国内乳业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发展。一鸣食品再次勇挑重担,将攻克益生菌关键技术制约列为重要科研任务,早早开启了艰难的菌种技术攻关之路。
通过自主研发与科研院所联合的双轮驱动模式,一鸣食品全力投入菌种研发。历经多年努力,一鸣食品成功开发出众多具有自主的发酵酸奶菌种。其中,inm25益生菌便是在一鸣成立25周年时研发的明星品种,已应用于一鸣纯酸奶、见轻酸奶等多款产品中,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具功能性的酸奶体验。
目前,一鸣食品已建成颇具规模的企业自主菌种资源库。科研团队累计分离了近600株益生菌,其中可食用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300多株,10余株菌种已申请国家专利。
一鸣食品参与的两项益生菌科研项目还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菌种研发外,公司在反渗透膜技术和超滤膜过滤技术浓缩乳品、优质乳杀菌技术优化、面包产品新型酵母等方面同样成果丰硕,持续推出的多元优质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回望过去,一鸣食品那些曾被质疑“投入过深、见效太慢”的长期科研布局,如今愈发显露出穿越周期的前瞻智慧。一鸣食品用多年积累的技术底气证明:真正的企业担当,从来不是跟风逐利的短期博弈,而是在喧嚣中守住对核心技术的敬畏,在质疑中锚定产业长远的命脉。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